点击音频收听
贪腐,犹如一面照妖镜,能映射出人性的丑恶,更使无数人不顾一切铤而走险。纵观中国历史,有多少人不顾后果,不惜生命,哪怕身败名裂也要堕入贪腐的深渊;同时,更涌现出了无数廉洁忠臣与之殊死搏斗,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。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严锴,将通过《中国反贪通鉴》系列节目,为您讲述中国历史上贪腐是如何产生、如何蔓延,历朝历代又是如何与贪腐行为进行斗争。
在春秋战国贪腐横行、欲壑难填的环境中,涌现出了不少正直清廉、奋发有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,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谴责贪污腐败、行贿受贿、横征暴敛和骄奢淫逸的风气,其言论构成了春秋战国诸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且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百家争鸣,但在反腐的领域里,他们彼此之间并无分歧,创造出了一整套廉洁从政、自律修身的思想体系,从理论上证明贪腐行为是非法的,错误的,而且祸国殃民,贪污者自己也必将身败名裂、家破人亡;从事实上揭露贪腐行为的丑恶行径和造成的严重后果;从目的上,倡导人们能清廉勤政,树立拒绝贪腐的先进典型,以便在社会上能形成共识,构建风清气正的道德标准。
展开剩余83%我们先看看当时人们是如何揭露贪腐行为的。话说有一回晋献公率众出门打猎——晋献公其出现频率颇高,古代君主的围猎都很兴师动众,几乎所有重臣全要陪同,既是练兵,有时候还要走访巡查。当时,晋国的边境盘踞着一部少数民族,叫狄柤,非常彪悍,还筑有坚城。晋献公巡查到这儿,远远望了望狄柤,心中顿感不安,回来之后是吃不下睡不着,因为这个部落严重威胁到了晋国的边境安全,视为大患。有人为献公剖析,说:“翟柤之君,好专利而不忌,其臣竞谄以求媚,其进者壅塞,其退者拒违。其上贪以忍,其下偷以幸,有纵君而无谏臣,有冒上而无忠下。君臣上下各餍其私,以纵其回,民各有心而无所据依。以是处国,不亦难乎!君若伐之,可克也。(《国语·献公伐翟柤》)”翻译过来就是翟柤的君主贪婪成性贪得无厌,身边满是争相拍马屁阿谀奉承的小人,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升官,说实话的忠臣全被排挤在外,君臣上下所有人的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满足一己私欲,内心的邪恶得到充分释放,肆无忌惮,在这种统治下,老百姓更是各有各的想法,没有人会维护他们的政权,已经是一盘散沙,根本攥不成拳头,如若出兵,肯定能灭了它。闻听此言,晋献公非常开心:“公悦,乃伐翟柤。(《国语·献公伐翟柤》)”果然将其剿灭。
春秋时期,诸子百家中,老子的学说影响很大,我们知道他主张“无为”,反对人为制定法令,特别是统治者,因为这些统治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私利制定一些法令,根本无法保证法令内容的正当性和合理性,使原本那些合理的行为变成了“非法”,原本那些守法的人民变成了“罪犯”,所谓“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(《道德经·第五十七章》)”。举一实例,我家祖祖辈辈在附近的山上砍柴,打猎,除了自己吃用,也卖了换钱过活。没想到某天国君获悉山中存有稀缺资源,遂颁令:禁绝民众于该山砍柴、狩猎,收山归国。此令既出,附近村民生计无着,为维持生存,只得私往山中继续砍柴、狩猎,大家全成盗窃国家财物的“违法乱纪分子”了。岂不荒诞?
老子反对人为制定法令的主张固然有些偏激,但证明他看透了政治虚伪贪婪的一面,所以在《道德经》里说:“朝甚除,田甚荒,仓甚虚;服文采,带利剑,厌饮食;财货有余。是谓盗竽,非道也哉!(《道德经·第五十三章》)”你的宫殿台阶又高又宽十分奢华,可民间却田地荒芜,国库也非常空虚,而作为人君,不思勤俭,仍身着锦绣华服,佩带着锋利的宝剑,吃着珍馐美味不厌其烦,搜刮财货珠宝不厌其多,这样的君主简直就是强盗头子,如此治理国家堪称无道!由此,我们发现在老子眼中,贪得无厌的君主不是君主,乃是盗窃团伙的首领,土匪头子。
同是道家,庄子也有类似的描述,我在此前已论及,庄子说:“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,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。(《庄子·外篇·胠箧》)”此处不再赘述阐释,存疑者可复听前文。
讲完老庄,再看孔孟。提到中国传统文化,绝对绕不开儒家“孔孟之道”,孔子的“仁”,孟子的“义”,都与贪腐势不两立。先看孔子。一次,鲁国权臣季康子找到孔子,说现在国家盗贼太多,治安不好,无计可施,还请先生赐教。孔子直接来了句:“苟子之不欲,虽赏之不窃。(《论语·颜渊》)”只要自身无贪鄙之念,就算下令鼓励老百姓行窃,偷东西不仅不治罪还有赏钱,百姓也绝不会做!孔子言辞犀利,一针见血,直指他季孙氏宗族的贪欲才是盗贼横行的根本,要知道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”,你们家如此奢靡,天下百姓见之岂会不眼红、不动心?心动则行,这才开始偷窃,以满足自己的欲望。所以有你季孙氏的贪腐行为作榜样,其他人铤而走险去当盗贼便不足为奇。想治理?那得先从你,国家的领导者开始。
孟子比孔子晚,孔子生活在春秋,孟子生活在战国,战国比春秋乱,所以孟子言辞比孔子更峻切、直率。他有句名言:“城郭不完,兵甲不多,非国之灾也。田野不辟,货财不聚,非国之害也。上无礼,下无学,贼民兴,丧无日矣。(《孟子•离娄(上)》)”城墙不高,武器和铠甲不够,这根本不算国家的灾难;田地没有开垦好,粮食产量不足,物资供应不上,这也算不上国家的大灾难。可如果做君主的不讲礼义,不用仁义治国,下层民众由于缺少教育而愚昧无知,就会导致那些贪得无厌残害百姓的官吏横行乡里——“贼民”指的是残害百姓的官吏。如此一来,国家灭亡就指日可待了。
同样是儒家大师,战国时荀子也对君主的贪心深恶痛疾,他说:处在乱世的各国君主“污漫突盗以先之,权谋倾覆以示之(用肮脏龌龊贪得无厌的行为和思想给民众作表率,把玩弄权术尔虞我诈给百姓当做榜样),……使愚诏知,使不肖临贤(让愚昧的人去教导智慧的人,让无能的人领导贤能的人,各种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百姓生活极端贫穷,还要拉他们服兵役做徭役,终日劳累得不到休息),生民则致贫隘,使民则极劳苦。是故,百姓贱之如尪wāng,恶之如鬼。(《荀子·王霸》)”所以老百姓对他们的君主恨之入骨,憎恶得如同魔鬼。
荀子的学生,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对贪污腐败揭示得最为透彻,他在《八奸》一篇中罗列了八种以权谋私祸国殃民的行为,其中一种叫“养殃”,就是迎合君主纵情淫乐,“尽民力”、“重赋敛(《韩非子·八奸》)”,极力搜刮民脂民膏为君主修宫殿,供养飞鹰走狗,广选美色。他们之所以这么积极,这么乐忠于满足君主的一切需求,还不断把这些需求放大,因为他们要“树私利其间(《韩非子·八奸》)”,自己要从中捞好处,搜刮来的金银珠宝先私扣而后献,不知不觉就搅得国家上下乌烟瘴气,贪腐横行,最终酿成祸患助长灾殃,这就叫"养殃",跟养虎遗患有些相似。
韩非子还指出战国时“卖官鬻爵”的现象:“卖之以收财利及以树私党(《韩非子·八奸》)”,通过卖官聚敛钱财结党营私,提拔重用不看功劳大小,唯以财货多寡为断,多给钱,就有人替你说话,给你官做,所以越来越多的官吏不安心工作不恪尽职守,转而结交权贵,想尽办法聚敛钱财:“是以吏偷官而外交,弃事而亲财。……此亡国之风也。(《韩非子·八奸》)”这种风气必将招致亡国。
由此可见,春秋战国时,无论是有志之士,还是保学的思想家,都对贪污描述得极为深刻,言语犀利,其中以韩非子为最。那么,面对君主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,他们又是如何抨击的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发布于:北京市冠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